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樊秀峰、程文先
论文“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估算与影响机制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5
年第6期。
近年来,关于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引来了不少外界质疑。相关国外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快速发展实际是一种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方式,中国利用自身廉价劳动力优势,不断侵袭别国出口市场,挤压了一些国家的出口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按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每个出口国家充分利用要素禀赋优势,就可以促使贸易双方福利的改善,中国为何会遭受如此多的指责?中国究竟从出口中获得多少贸易红利?以及是否如西方发达国家所说,中国从现有的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些相关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出口国内外附加值有多大?这是本文研究关注的重点,只有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贸易模式下所获得的贸易利得测算清楚,才能强有力的回答“中国贸易威胁论”等问题,才能有利于缓解中国在贸易战中的不利局面。
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有:①基于Robert Koopman的测算方法,提出将贸易按照加工贸易出口和非加工贸易出口进行区分,从而改进Hummels提出的HIY评估方法的测算偏误。②利用优化算法,使得传统的I/O系数矩阵和进口产品直接投入系数矩阵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仍然可以使用来测算出口国内外附加值。③将出口国内附加值按照企业类型和行业层面进行分类分析,从而能深入揭示出口附件值的分布特征,弥补了前人研究对混合类型企业(既从事加工贸易出口也从事非加工贸易出口)出口国内外附加值估算的缺失。④基于全球价值链贸易分工视角,中国目前属于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国家,因此,本文提出的估算方法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在模型设定中详细区分了出口目的地国家对于出口国内附加值影响,为一国(或一地区)产业、外贸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改进了传统的国内附加值率的评估方法,其中有几点重要发现:①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投入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下降,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非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生产投入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上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下降;②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中包含的国内附加值要比向OECD国家多,这强有力的回击了“中国贸易威胁论”等质疑。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中包含的国内附加值率并不高,也就是中国并没有从向发达国家出口中获取大量贸易利得。
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当前中国加工制造业政策分析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理性判断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附加值以及附加值形成机理,科学制定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出口政策。从理论部分可知,中间投入品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果来源于国内并且这种中间投入品被广泛地使用在加工贸易出口行业,那么出口产品就包含了更多的国内附加值率。中国制定出口政策时,要考虑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要不断提高其自身包含的价值,特别要注重技术以及专利的运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专利,改变目前的粗放型的低端制造。
(2)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在贸易政策以及技术合作方面达成共识。中国不仅有丰富的劳动密集型工人,而且有着良好的技术人力资本储备。在全球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扩展纵深,有利于中国企业实现高端转型,综合配套功能。技术环节的提高不仅可以运用到非加工贸易出口领域,而且也可以运用到加工贸易出口以及混合贸易出口中,这不仅提高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水平,而且技术包含的价值数倍于自然资源的价值。加快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充分利用中国高端人力资本,激发中国人力资源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下的潜能。
(3)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全球价值链下,贸易分工的变化趋势,近年来由于中国外贸出口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许多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移向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世界贸易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但是东亚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加工贸易出口格局没有变,亚洲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生产区域,中国应该重视自身在非加工贸易领域的作用,从单纯制造向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领域渗透,重视自身在亚洲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经贸战略下,利用好丝路基金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作用,为亚洲其他国家经贸发展提供资金以及技术、外贸服务,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高端服务、金融支持提升了非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通过实证部分得知,非加工贸易出口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敏感系数不高,抗外部环境干扰能力较强。因此,中国既通过“一带一路”扩展了中国外贸发展的纵深,提高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帮助了亚洲其他国家改善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现状,使整个亚洲区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降低了外部金融风险,改善了对外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