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第6期观点摘要



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6期,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产业经济研究部,

赵昌文,许召元,金融研究所,朱鸿鸣)

 

改革开放以后直至2011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2012-2014年,经济增速降低到7%左右的水平上,进入2015年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仍有增无减,一些行业和少数地区的经济形势尤其困难。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旧动力已经削弱,新的增长动力在哪里,如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准确理解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进入“新常态”的时期,也正好是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转折期。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决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转折性改变。根据人均GDP水平并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考虑,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均GDP水平超过标志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开始低于服务业,工业化阶段的转变将带来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的一系列调整。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工业化后期经济将从工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将从传统产业拉动为主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拉动转变。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经济中主导产业是轻工业和重化工业,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产业增长模式看,轻工业和重化工业是高度规模扩张型的,其增长模式主要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再是规模扩张型发展的模式,这些产业更多依赖于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模式下,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可以获取相应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而创新驱动模式下,企业更需要的是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发创新、有利于获取高级资本、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培养增长新动力必须顺应这一需求的转变,对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从供给的角度看,通过提高要素质量、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发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 等,大力提高生产率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劳动力增长是中国的重要增长因素,但2012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维持其下降的趋势,高储蓄和高投资也是中国的增长模式特点,但近年来中国的投资效率大幅度降低,突出表现在增量资本产出比显著提高,投资效率不断下降,继续依靠投资维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主要在于通过提升要素质量和要素优化配置来提高生产率。另外,充分利用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利用我国互联网规模的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正显现出巨大的效率提升潜力。

从总需求角度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但随着中国不少城市的住房已经基本满足需求,甚至短期内严重供过于求,以及基础设施已经大为完善,“新常态下投资增长的潜力已经大幅度下降。就出口而言,受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重现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估计全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速将仅维持在6%左右。但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社会,居民消费将加快进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模式阶段,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显著提升。

 

经济增长动力的培育不是一个市场自发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转变,深化改革,为新动力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的行为更多受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所引导,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更主要的责任在于政府。当前首先要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优惠竞争转移到企业营商环境竞争,形成有利于新动力培育的国家治理体系。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市场是新动力培育最重要的土壤,在一个自由、创新和公正的市场环境下,高效率、有生命力的企业必然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有更高的市场经济标准。另外,要培育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宏观环境。为了使新阶段需求增长的新动力即居民消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医疗、教育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支出不确定性;通过进一步采取各种新技术降低不合理成本和总体价格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防范价格欺诈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最后,还要防范经济下行中的风险,确保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并推动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贸易、投资与产能合作。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480X    国内统一刊号:CN11-3536/F    国内邮发代号:82-143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