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年第5期观点摘要

好企业会做坏事吗?

贺小刚等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刊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15/05期,题目《绩优企业的投机经营行为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

 

我们一般对那些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会寄予厚望,期望它们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比如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但现实却往往并非如此。比如美国世通公司在丑闻披露之前对于公众而言是一家经营业绩还不错的企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比较强,但它却涉入严重的会计操纵行为。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好企业缘何从事一些投机性活动、将成本转嫁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传统的压力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倾向于采取投机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其财务业绩恶化、产出竞争力下滑,以及冗余资源不足等。这种观点相对比较狭隘,实际上企业不仅在经营的困境中会感受到压力,对于那些经营业绩超过平均水平、处于期望顺差状态的企业而言也同样会面临一种压力。只不过经营困境中的压力主要源于竞争行为所致,而绩优状态中的压力则主要地源于企业具有一种追赶的、奋争的动力与行为。

绩优企业之所以存在一种追赶型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高管用以评价未来业绩的期望水平或目标与企业的实际业绩一般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当他们接收到了正的业绩反馈时就会提高期望水平。但企业的实际业绩不可能以等同于期望水平的增长速率持续地提高,它最终会达到一个顶峰,而期望水平则可以无限地提高。如此绩优企业虽然可能不会面临竞争性的压力,但它们会面临一种由于向上比较而导致的追赶性压力。比如绩优状态提高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潜在投资者的期望水平。过于乐观的评价对于企业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难以实现的外部期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被不成比例地夸大。比如在资本市场,那些证券分析师会对未达到预期的信息进行过度反应,任何表明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的信号都会导致企业股价的下跌。比如谷歌公司在2005年第四季度由于未达到预期业绩导致股价下跌了12.4%,即使它的业绩已经很好了;类似地,亚马逊在宣布其2007年第三季的盈利水平后股价下跌了16%,虽然该业绩也已经很不错了,但资本市场期望企业能够创造更高的业绩。也就是说对于突然而至的负面盈利信息,资本市场倾向于显示出不对称的更大的负面反应。所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水平对于企业高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与一般的企业不同,绩优企业要实现那些来自利益相关者的高期望水平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强的组织能力。但资源的获取尤其是组织能力的组建需要长时间的专有性的投入,所以通过正常的能力组建等途径往往难以解决这种高期望目标。在这种情景下投机经营相对而言则更具有优势,比如投入成本低但所起到的杠杆作用则很明显、时效快以至于可以及时解决问题,等等。本文基于2007-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检验结果发现,绩优状态显著地提高了企业从事短期的投机行为的可能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压力不仅仅与绩效状态存在必然的关系,还与组织特征,比如组织的身份存在紧密的关系。如果企业的组织身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则它所感受到的压力就不会太大,但一旦组织的身份模糊、还未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则它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将面临资源供给不足等压力。家族制这种身份在中国的制度化变迁过程中就不利于其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相对于其他的组织身份,比如国有控制,其竞争性压力更加大。所以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这些企业就更具有从事投机活动的倾向。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在同等的绩优状态下,家族制企业相对于非家族制企业具有更大的动机去从事短期的投机行为,比如进行掏空式的关联交易。

本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绩优企业的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也进一步丰富了压力理论等的研究成果。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480X    国内统一刊号:CN11-3536/F    国内邮发代号:82-143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