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及其对节能政策的启示
【作者简介】刘华军,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
刘传明,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014)
孙亚男,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5期(总326期):83页-95页
【原文题目】《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的能源挑战愈发严峻。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呈现出复杂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为了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十二五”以来中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节能目标,提出能源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制的节能思路,并将全国的节能目标分解到各省,然而中国各省能源消费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特征,伴随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省际能源消费呈现出更加普遍和广泛的联系,已经超越了单纯地理学意义上的“近邻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复杂网络结构形态。本文基于1995-2012年省际能源消费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空间关联关系,创新性地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主要观点与研究结论
(1)从整体网络结构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关联愈发密切。网络关联度的测算结果表明省际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网络等级度则呈阶梯下降趋势,以往等级森严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渐被打破,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影响逐步增强。网络效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省际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连线不断增多,网络稳定性得以提升。
(2)从个体网络特征看,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福建、甘肃具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这些省份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多,其中上海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这些省份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控制其他省份之间的能力较强。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这些省份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能够更快速地与其他省份产生内在连接,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的角色。
(3)从块模型分析结果看,中国省际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第I板块的成员有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山东,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位于第II板块的成员有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浙江,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位于第III板块的成员有10个,包括新疆、山西、吉林、甘肃、河北、宁夏、黑龙江、河南、青海、陕西,这些省份的能源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属于“净溢出板块”。位于第IV板块的成员有10个,包括是湖南、重庆、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安徽、海南、江西、四川,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
(4)从网络结构的效应看,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密度的提升、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的降低均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缩小省际能源强度差异,提高能源消费的空间公平性。各省份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的提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政策启示
(1)全面认识能源消费空间关联关系及其网络结构特征,创新协同节能思路,实现能源政策的有效转向。一方面,在实现空间节能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能源跨区域交流和空间优化配置创造更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节能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关“属性数据”的表现,更要注重能源消费空间关联关系的作用,逐步形成“数量-结构”驱动型的协同节能思路,推动能源政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点”转向“面”。
(2)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提高能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实现空间协同节能。跨区域协同节能不能仅局限于地理上的邻近地区,而应从“全国一盘棋”的网络结构视角重新审视和构建跨区域协同节能机制。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两种力量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促进作用,在继续实施跨区域能源工程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促进能源资源的空间联系和空间格局优化。同时要利用好不同省份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实现空间协同节能,对于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地区,要保障这些地区与能源储量丰富地区的联系。对于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省份,既要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以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又要引进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以降低该地区的能源强度。
(3)充分考虑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板块结构特征,制定和推行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实现能源的空间分类管理。节能目标的分解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充分发挥能源消费板块之间的关联效应,因地制宜的实行能源空间分类管理政策,降低节能成本,提高节能效率。对于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双向溢出板块”和“净受益板块”,应该把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核心,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升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于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且能源储量丰富的“净溢出板块”和“经纪人板块”在保障全国能源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要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措施以加强对能源的控制和管理,积极引入“双向溢出板块”和“净受益板块”先进能源技术和能源管理手段以降低其能源强度。
(4)充分发挥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结构和个体网络结构对于降低能源强度和提升能源消费空间公平性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作用,积极探寻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有效途径,增加省际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的链接数量,为能源跨区域调配创造更多的管道。减少省际之间能源流动的壁垒,使一些省份由过去单向链接导致的从属地位向双向链接的平等地位转变,促进整体能源强度的降低。加快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省际之间的联系,提高网络的稳定性,降低能源空间交流的交易成本。发挥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溢出效应,不断提升能源消费的空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