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实现了环境和中国绿色经济的双赢
王兵、刘光天(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2015年第5期)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凸显,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更是直接严厉地提出了各种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节能减排约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所在。节能减排可以通过企业成本、市场进入机制、技术创新等从微观上影响绿色生产率,也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国际贸易、FDI等从宏观上影响绿色生产率。这些传导机制最终通过劳动、资本和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GD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和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等产出的调整来实现。因此,本文试图回答,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及其区域绿色生产率是否实现了增长,即是否实现了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双赢?中国及其区域绿色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节能政策和减排政策对中国绿色生产率有何不同效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非参数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具有不需要假设生产函数形式、考虑了技术无效率、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效率和生产率分析。其中,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行为分析模型为研究节能减排行为对绿色生产率的冲击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即将传统索洛模型拓展为考虑能源环境因素和技术无效率的绿色索洛模型,本文得出节能减排可以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或促进效率改善的方式共同实现能耗、污染排放的下降和绿色生产率增长,达成环境和绿色经济双赢局面的结论。继而,基于绿色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Green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icator, GLPI)的双重分解(传统分解和投入产出分解),本文首次采用两期权重修正罗素模型(Biennial Weight Modified Russell Model, BWMRM)的实证方法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节能减排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机制,验证节能减排能否以及如何实现环境和中国绿色经济的双赢。具体内容包括:①构建解决不可行解问题,并考虑能源环境因素与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松弛效应的绿色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并对其进行双重分解。具体而言,一方面,按照传统的分解思路,将绿色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以研究节能减排对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根据投入产出指标,把它分解为各种要素效应,从而分析节能减排对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效应;②测度中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探寻绿色生产率增长的源泉,评价中国节能政策和减排政策的不同效应;③分析节能减排能否实现环境与中国绿色经济的双赢,检验“波特假说”。
研究发现,①1999-2012年中国实现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节能减排绩效的贡献度最高,是绿色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减排绩效优于节能绩效,SO2减排绩效优于COD减排绩效。②节能减排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的方式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实现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双赢,“波特假说”得到验证。③三大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面临权衡,东部和中部分别通过“管理减排”和“自然减排”实现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共赢,但是中部的效果远不如东部;西部“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最终导致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双重恶化”。这些发现不仅为中国未来是否应该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证据,也为经济主体如何有效地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经验借鉴。结合上述结论,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实力,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保障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挖掘节能和COD减排潜力”和“考虑地区的异质性,实施区域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等政策导向及其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绿色经济发展。